馄饨、抄手、扁食和云吞,90% 中国人都分不清!
中国人吃馄饨,至少有 2 千多年的历史,甚至比吃饺子还要早。古人认为它是一种密封的包子,没有七窍,所以叫 " 混沌 ",后来根据造字规则,改作 " 馄饨 "。
究竟是什么人发明馄饨?这事情谁都说不准。只要产麦子的地方,貌似都有这种用面皮包着肉、连汤带水吃下去的食物。
由于历史悠久、地域广泛,馄饨的昵称多得让人头疼。
分分pk拾江浙沪一带喜欢叫它本名 " 馄饨 ",再往南到福建叫 " 扁食 ",在四川叫 " 抄手 ",在广东叫 " 云吞 "。
你以为只有名字的差异吗?那你太天真了。
这些年来," 老上海 " 和 " 千里香 " 从长三角南下至珠三角。如今,广州城里一条街就有两家卖馄饨的。
分分pk拾第一次吃上海大馄饨,突然感到上海人也有豪气的一面。以前听说这座城市的人都精明得很,一块钱能掰两半花,但是大馄饨饱满的馅料却提供有力证明:人家才不小气!
大馄饨通常包成元宝状,面皮厚,馅料喜欢荤素搭配。
分分pk拾上海馄饨铺要是只卖一种馄饨,那么非荠菜肉馄饨莫属。俩上海人碰面问一句 " 今朝吃馄饨好伐 ",说的也肯定是它。
到夜里,馄饨摊是加班族的深夜食堂。人们离开高大上的 CBD,走近一盏昏黄小灯照着的摊子前。老板一揭开锅,水汽蒸腾上来,特别有人情味和烟火气。
分分pk拾20 多年前,它开在肇周路,店面破破烂烂。从傍晚营业到凌晨 3 点,总不缺捧场客。
分分pk拾后来得到明星开光,名声不胫而走。老板说,谢霆锋、韩红、鹿晗、黄晓明都去吃过,上海本土明星胡歌更是它的常客。
先不说它的麻酱冷馄饨够不够嗲,光吃个馄饨可能跟明星拼桌,这级别的夜宵恐怕全国唯有在魔都才会体验到。
分分pk拾魔都的馄饨拥有明星光环护体,而苏州馄饨,自己就天生一副小仙女模样。
苏州泡泡馄饨,是包邮区馄饨家族里个头最娇小的,普通人单手一抓就十多个。
对于外地人来说,一头猪究竟能包多少个泡泡馄饨?这一直是个谜。
这种小馄饨,吃的是一种气韵。它的馅少之又少,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细长的竹签沾一下红彤彤的肉酱,在皮子边上飞快地一擦,手指捏合间使馄饨里面形成气囊,泡泡馄饨也因此得名。
它的皮薄得不能再薄。机制的馄饨皮只不过是半成品,买回来得用空啤酒瓶来回压,到了薄如纸的程度才算过得去。
分分pk拾吃小馄饨重汤。汤底一般用猪骨头或鸡架熬制,清而不浊。碗底放猪油、葱花、细盐,通常不加榨菜或蛋皮丝。
一碗合格的泡泡馄饨,颜值要求极高。上桌时需要个个鼓着漂在汤面上,像透着嫩粉色的小水母。
别看它们外形可爱,内核却是个狠角色。皮晶莹剔透,一抿即破,透出浓郁的汤和肉的鲜美。
如果说泡泡馄饨是软萌妹子,那么福建扁食则是铮铮硬汉。
分分pk拾扁食是福建版的馄饨。作为沙县小吃 " 镇店三宝 " 之一,扁食携手拌面,走南闯北,广为人知。
它不仅深入福建人民的早餐回忆,而且深受全国省饭钱买球鞋的骚年喜爱。
分分pk拾在外卖还没盛行的年代,逢年过节走进闽北古城,你能听到 " 咣咣 " 的敲打声,一阵紧接一阵,那是家家户户做扁肉馅的声音。
做扁食馅,得挑选上好的猪后腿瘦肉,用刀切成薄片,再用头槌敲打,直至其烂如绵、粘如糊,呈肉酱状。
分分pk拾这种历经锤炼的扁食,口感脆嫩,分外有嚼劲。
扁食还可油炸。从滚油中捞出,淋上酸辣勾芡,外酥里嫩,别有一番滋味。
由于燕皮制作繁琐,一般家庭会买现成的燕皮。到使用前,将干的燕皮铺开,撒上水,使它回潮变软,再包馅下汤。
分分pk拾扁肉燕又叫太平燕,是福州风俗的喜庆名菜。每逢婚宴喜酒,亲友聚别,必吃太平燕,有 " 无燕不成宴,无燕不成年 " 的说法。
太平燕经常跟整颗鸭蛋一起煮汤。在福州方言里 " 鸭蛋 " 与 " 压乱 "、" 压浪 " 谐音,生活中的各种乱被压下去了,也就太平了。
在四川,大家都喊叫它 " 抄手 "(c ā o s ǒ u),因为包抄手的最后一步是两边往中间合拢,颇有包抄合拢的意思。
分分pk拾很多人心目中,抄手是一个四川美食 icon,不管它带汤还是干的,不管它藏在哪条深邃的巷子,都会被吃货发现。
分分pk拾馄饨一入川,不仅换了名字,更是重获新生。在爱吃辣的川人看来,那些叫 " 馄饨 " 的,大概是莫盐莫味的面皮裹肉,跟抄手压根儿不是一个货色。
红油抄手是很多人的心头好。抄手摊前的空气,总是裹挟花椒、辣椒、葱、姜、蒜的味道,闻着就流口水。抄手裹在香到想哭的红油里, 香辣中带着丝丝甜味,拌匀了吃非常过瘾。
老五在和馅时会加入花椒和生姜水,达到劈腥提味的效果。制作酱料他们用的是二荆条辣椒和朝天椒的粉末,保证七分辣三分香的风味。
分分pk拾抄手皮通常比包邮区馄饨的皮要厚实有韧性,为的就是更好吸收香浓的红油。
红油抄手麻辣辛香,香浓味美。你是吃一碗啊,吃一碗啊,还是吃一碗啊?
你以为川渝吃货对馄饨的改造就算彻底吗?不,大吃省才是让馄饨走得更远的推手。
广东人叫的云吞,其实是 " 馄饨 " 的粤语发音。
分分pk拾跟江浙前辈相似,广东云吞也是穷出身。师傅挑着云吞担穿街过巷,偶尔停在榕树头下,卖上几碗云吞,跟街坊吹水。
为了能快速煮熟,一张云吞皮只在中间包一点肉,四边自然散开。这样子,热汤中的云吞都留着 " 金鱼尾 ",无意中增添几许写意。
广东人吃云吞,经常和面一起吃。云吞皮的做法,也就跟广式碱水面同出一门。北方做面不加蛋黄,面身洁白。广东的面通常会加碱水,加整颗蛋,面身澄黄透亮。
至今,一些云吞面老字号仍会标榜自己用全鸭蛋和面不加水,连云吞的接口抹的也是鸭蛋黄。
上海大馄饨皮肥厚松弛,苏州小馄饨皮存在感弱,但加蛋的广东云吞皮则更紧致筋道,久煮不烂。
现在有面店在云吞里包入鲍鱼、大虾,单价动辄三四十元。但云吞面的精髓,并不在云吞里的虾有多大,面有多大碗,而在于 " 恰到好处 " 这四个字。
北方面条是当饭吃的,云吞面最初是有钱公子哥的下午茶,当点心吃着玩的。一个饭碗底四颗云吞,一两面,汤不没过面,这种分量叫 " 细蓉 ",用来解馋刚刚好。
每个老广心中都住着一碗云吞面。云吞面不仅是一份风雨无改的早餐,更是广东这方水土所养育出来的一种生活方式。
分分pk拾对于像我这样的广州人,不知道吃什么的早中晚,只要遇到云吞面店,双脚总会惯性地溜进去。
综上所述,整理出以下表格:
分分pk拾馄饨、扁食、抄手、云吞,与各地饮食文化无缝衔接,随时候命来填补吃货胃里的空虚。
无论是晨光初露,还是月黑风高,是与男友无声分手,还是被客户临时鸽了,前面总会飘来一阵骨头汤的香气,拦住了必经之路,轻抚你疲惫的心情。
两口馄饨入肠胃,再呷一口热汤,边吃边冒汗,心中不畅也一并逼出来。
分分pk拾一张面皮,有厚有薄,悉随尊便;
分分pk拾一点肉馅,可多可少,习惯就好;
一段人生,或长或短,吃不惯馄饨,就尝尝云吞。
不一样的除了它们的名字,还有你的思绪。
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
